舌苔扁平苔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痛风发作湿热下注,甘草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除痹,疼痛消失快 [复制链接]

1#

中医认为,痛风“寒湿邪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所以将痛风性关节炎归到痹症、历节风等疾病范畴。

各代中医一般会给痛风以辨证施治,将痛风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等四个证型。

治疗时还会分期治疗,急性期注重清湿热、化痰湿、活血化瘀等清除实邪缓解关节症状的方法。而间歇期常会依据正虚邪恋的特点采取健脾化湿、补益肝肾、舒筋通络的治法。

相比于西药,中医药治痛风性关节炎效果一点也不差,比如甘草附子汤、姜苓半夏汤就被证实具有降尿酸、降血沉、缓解关节红肿热痛。

下面这个患者,就是用甘草附子汤给治好的。

一碗甘草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止痛,治好他三年足跟痛风疼

43岁小孟,三年前足跟痛、第医院看,确诊为痛风,当时以秋水仙碱+布洛芬几天后症状缓解。

但三年来疼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就口服布洛芬缓解疼痛,间歇期偶尔会吃一段时间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但因为不系统,控制的并不好。

这不,三天前老痛风再次发作,再次吃以前频频见效的老办法布洛芬和别嘌醇,效果却没有出现以前期望的那样。

这些小孟不淡定了,然后去北医三(医院的简称,全称是医院)做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尿酸,血沉10,右踝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关节功能受限屈伸不利,触压疼痛更加严重,同时伴有口干口苦,饮食差,舌淡黯,苔薄黄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这就是标准的湿热下注证,给予的方法是温阳散寒、祛湿止痛的方法;方用甘草附子汤加减方,组方:

甘草、制附子(先煎)、苍术、黄柏、威灵仙、金银花、连翘、秦艽、地龙、秦皮、山药、生地黄。

上方日一剂,常法水煎早晚温服各一次,连服一周。

果然,一周后小孟给医生说服药后痛风关节肿痛显著减轻,效不更方,热已清,湿还在,上方去金银花、连翘、黄柏,加虎仗、山慈姑、土茯苓、土贝母,这么做无他就是想强化降尿酸的药力。然后再服一周。

正如期望的那样,小孟右下踝关节和跖趾关节果然红肿热痛消失,之后定期复查,再未复发。

按说甘草附子汤是辛温通散之剂,而痛风急性期常表现为一派热象——红肿热痛,怎会用辛温通散疗法呢?

这就要从小孟的具体体质来分析了——

小孟平时饮食太过辛辣肥甘后味醇酒,时间长了则会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司,则水湿内停郁久化热生痰,湿热痰合邪为患,阻遏气机,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痹阻,不通则痛,发尾痛风。

痰湿二邪,都是阴邪,其性黏腻重浊,容易附着在身体各处,也喜欢和其他邪合邪为患,难以泄化,所以导致病情缠绵难愈,会反复发作。

而且小孟舌苔黄厚腻,这都是一派湿热且以热为重之象。

因此一诊是以甘草附子汤加山药、生地黄来补益肝肾,以金银花、连翘来清热解毒,以威灵仙、地龙来活血通络止痛,以秦皮、秦艽来区分除湿。所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诊时,红肿疼痛减轻,热已清,但痰湿尚在,方中去清热的金银花、连翘、黄柏,加土茯苓,土贝母以强化健脾化湿功效,加虎仗通络止痛,加山慈姑清热散结、消痰解毒,预防痛风复发。

全方通阳散寒、祛湿止痛、祛风化浊,确为调理痛风急性期缓解关节红肿热痛和降尿酸的好方法。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不管你是口疮、口腔扁平苔藓,还是尿酸高痛风,都可以参与“口腔黏膜和痛风千名援助计划”,帮你解读报告,梳理一对一调理方案。方法很简单,只要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