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子在饭店吃饭被偶遇的一位医生提醒可能患有肿瘤,经检查此女子确诊垂体瘤,手术治疗后已经好转。一些病理能够反映在身体外观上,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因此有一些大致的判断。我国的中医学有“望闻问切”的问诊方式,小谱将为你讲述“望”的精髓在哪里。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从而调和治疗。
“望闻问切”的“望”起初是源于扁鹊的故事。相传扁鹊三次晋见齐桓公,观察一番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齐桓公从不理睬他,还对旁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时间长了之后,齐桓公果然身体剧痛,派人寻找扁鹊后,扁鹊以晚期无法医治逃到了秦朝。
望诊就是用“看”来诊断病情,分为整体望诊与局部望诊。医生望诊主要看患者形体、面色、舌体和舌苔等,凡是用肉眼能看到的都是观察点,例如:病人的神色、皮肤、大小便……当然了,“望”不能作为诊断的全部依据,还需要“闻、问、切”才行。“闻”和“问”可能比较好理解,“切”也就是把脉。切脉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在这一方面需要长期积累经验才能有所得。中医是非常深奥的,学中医的时间跨度都特别长,并且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多且广,中医不光包括看诊、开中药,还包括食疗、针灸、拔罐、推拿等等。而且中医除基本的病理知识,经验也非常重要。
在《礼记》中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三代是中医才能请他看病,三世是指:一《*帝内经》;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不精通这三项的并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医。《皇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神农本草》主要介绍的就是中药材方面的内容。《太素》所讲求的,完全是气脉的问题。我们常说,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虽然见效慢但是坚持下来是能将身体调理好的。西医依赖精密的医疗设备,中医更多的是在看诊中积累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加入中医这一行列,我们的中医学也逐渐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