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是外感性疾病。其发病缘故,主要与身体防御力功能正常与否及外部发病要素有关。
身体的防御力功能,取决于身体的正气,它是温病产生与否的内在决策要素。在身体正气充盛时,对外部发病要素有充足的抵抗能力,因此,温病就不容易产生,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身体正气不够,或发病要素过于强盛,超过了身体的防御力,则易导致温病的产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温病的产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其发病与四季气候特点息息相关。引起温病产生的外部发病要素,一般认为有六淫、温*、疫疠等湿浊。
四季气候特点虽然不尽相同,六淫湿浊的特性也各自有异,但其侵犯身体,皆可从阳化热,而导致温病的产生。一般而言,温病的病因还可以分成五种。
1.风寒风热湿浊风性主动,无处不上,四季皆有,六淫湿浊发病,往往以风邪为主导。且风为春天主气,风邪为患多见于春天,春为四季之首,故古人称“风为百病之长”。风邪犯人,还可以从阳化热而为风寒风热湿浊,亦可风与热相合而同时发病,导致风温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感受风寒风热湿浊而产生温病,往往先伤及肺卫,初起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等临床症状。风性善行数变,因此,风寒风热为患往往转变迅速,非常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痉厥等重证。
2.暑热湿浊暑为热极,乃夏季之主气,暑邪为患常见于夏季,产生暑温病。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暑热湿浊为患,多发疾病急剧,初起即见高热、汗出、口干、脉洪大等热盛症状。进而每易耗费体液,甚则损及肝血肾精,而致亡阴失水之重证。暑邪易耗气伤津,暑热为患又易导致气津两伤,甚至成虚脱重证。
夏季不仅气侯酷热,且雨水较多,热蒸湿动,寒湿弥漫室内空间,人身之所触,呼吸之所受,均不离寒湿之气,故暑邪为患,又往往挟有湿浊,每易导致寒湿病。
3.寒湿湿浊湿为长夏之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气侯酷热,大自然寒湿弥漫,此时身体最易感受寒湿湿浊而产生寒湿病。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与热熔,如油入面,热蕴湿中,湿遏热伏,不分胜负。故寒湿病初起,往往以湿浊为患之特点更为突出,常见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等临床症状。
湿性重浊黏滞,传导阻滞气机,易困脾胃。因此,寒湿病过程中,多见头身困重,神志滞销品,胸脘痞闷,纳呆不饥,大便溏泄等临床症状,且病程长而缠绵难愈。
4.躁热湿邪燥为秋之主气。早秋季节,久晴无雨,烈日曝热,温度较高,气候干躁,身体易感受躁热湿邪为之患,是为“温燥”,属温病范畴。而深秋季节,西风萧瑟,气温清爽,身体易感受凉燥湿邪而病发,是为“凉燥”,其证与伤寒相类,不属温病范畴。
燥邪易伤津液,温燥湿邪伤人,多先侵蚀于肺,消耗肺津,而发生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干咳无痰,小便短少,舌苔干躁等津液损伤之临床症状。
5.伏寒化寒温为冬季主气,本非温病的根本原因。但有一些春季造成的温病,初起并无显著表证,而是开始即见里热证。古代有一些医学家认为,此乃冬季感受湿邪,埋伏于体内,郁而化热,遇春季气温温暖之时,伏热外发,或为时令之邪所诱,里热自內外发,而成温病,此即“伏气温病”学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指此而言。
温病的发病原因虽可分为之上5种,但就其特性来讲,不外湿热湿邪和湿热湿邪两类。风热、暑热、躁热、伏寒化温属于湿热湿邪类,湿热、暑湿属于湿热湿邪类。
此外,温*和疫疠湿邪亦可导致温病的造成。温*乃湿热*邪,其病发和一般温病相比,具备局部红、肿、热、痛之特点,并具备感染性。然究其湿邪特性,亦多属湿热湿邪范畴。
疫疠之邪发病,具备强烈的感染性,通常导致大规模流行,病况较一般温病严重。然论其特性,亦不外湿热湿邪和湿热湿邪两类。属湿热湿邪者,称为“暑燥疫”;属湿热湿邪者,称为“湿热疫”。
古代医学家对于温病发病原因的了解,是从长期性的临床中梳理出来的,是对各种温病所造成的病状和体征开展综合性、梳理,通过剖析而推求出发病因素的,这种通过剖析病状来探求发病原因的方式,称为“辩证求因”。从今天的水平看来,温病是多种多样传染性疾病(其中包括多种多样传染病)的统称,其病发大多是由于微生物感染而致。由于历史时间标准所限,古代医学家还不太可能立即观察到微生物,因此,对温病的发病原因,从六淫发病的角度去了解,并在此前提下,发展成为一套详细、严实的辨证施治体系。直到今天,它仍然合理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是我国医学杰出宝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温病的病机
温病的病机,总起来说,是发病因素侵蚀身体,破坏了身体的稳定平衡,导致脏腑功能问题,血气阴阳失调,而使身体造成生理性的改变。由于发病因素有别,身体体质有差,侵蚀身体后所导致的损伤各异。根据其临床症状,温病又可分为多种多样病状。
温病的治法
由于温病的病因不同,所导致的临床证候有异,在治疗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温病的治疗,一般可分为:疏卫、清气、通下、祛湿、和解、清营、凉血、开窍、滋阴、熄风、固脱等法。
《*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