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扁平苔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形容一个人不实在虚情假意,山西平定方言
TUhjnbcbe - 2025/3/9 18:14:00
#深度好文奖励计划#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有一个极其常用的口语词,叫“虚脾”,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不可靠、不实在、虚情假意,或者是吊儿郎当不正经做事或说话,有时候也指飘飘然自以为了不起,比如:“孙二狗这小不能打交道,一天到晚虚脾咣当的。”“何大拿被纪检委逮走了,这下他再也不虚脾了。”“刘秃蛋仗着他大是乡长,虚脾得很,紧快盛不下了。”乡亲在平定方言中,虚脾的“脾”不念pí(音皮),而是念bì(音逼),听上去似乎有些粗鄙,其实这是中古读音在平定方言中的遗存,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就说:“脾,卑履切,音匕。”一“虚脾”最早见诸文献,当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是汉语词汇系统双音化加速的时期,只用了短短的二三百年,汉语词汇系统(主要指文献语言的词汇系统)以单音词为主的面貌就得到了根本的改观。这一时期的典籍文献中,复音词的用例迅猛增长。“虚脾”这个双音节词,正是在中古时期这场短语词汇化大潮中出现的,多见于宋词元曲、南戏杂剧中。《四库全书》书影如,宋代向滈《摊破丑奴儿》:“近来都得傍人道,帖儿上面,言儿语子,那底都是虚脾。”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说尽虚脾,使尽局段,把人赢勾廝欺谩,天须开眼!”元代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第三折:“你觑当着这撒谎精,那虚脾,那浅情,那过后,那光景,胡支吾,假奉承。”元代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三折:“我家里还待要打柴刈苇,织屦编席,倒杼翻机。俺做庄家忒老实,俺可也不谎诈不虚脾。”元代曾瑞《黄钟·愿成双》:“纵千般打骂是好言词,无半点虚脾谎话儿,衠一派真诚好意思。”元杂剧壁画元代关汉卿《救风尘》;“那做子弟的,他影儿里会虚脾,那做丈夫的忒老实。”到了明清时期,汉语双音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虚脾”一词的用例,在明清戏剧中大量增多。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冥誓》:“你秀才郎为客偏情绝,料不是虚脾把盟誓撇。”明代周藩宪王《三工小桃红》第一折:“员外,你休将此话来认真,那做子弟的虚脾假意,你听我说。”清代洪升《长生殿·絮阁》:“休得把虚脾来掉,嘴喳喳弄鬼妆么。”《四库全书》书影清代王奕清《御定曲谱》卷八《浣溪沙》:“谁惯经相思病,怨只怨枕馀衾剩,两三杯酒全无兴,空教我十二阑干独自凭。心耿耿,想起那虚脾情耳边言,那取那真本兰亭。”对“虚脾”词义的解释,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如是说:“虚脾,虚情也。五脏为脾最虚,因以为喻。”二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丘谓之虚。”北宋官修韵书《集韵》亦云:“虚,空虚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又引申之为凡不实之称。”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古代典籍脾,人体五脏之属,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因此古代医书中常以“脾胃”相称。脾,也叫脾脏,现代医学认为,脾能制造血球与破坏血球,产生淋巴球与抗体,贮藏铁质,调节脂肪、蛋白质的新陈代谢等,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许慎《说文》释为“土藏也”,那么,“土藏”又是指什么呢?许慎《说文》将“脾”释为“土藏”,这是从中医角度出发的。中医讲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是不太一样的。中药铺子古代医书《黄帝外经·脾土篇》云:“脾为湿土,土生于火。”脾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湿土”,意味着脾的功能与湿气和土的特性密切相关。许慎《说文》中所说的“土”,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说的“金木水火土”的“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这就是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是一种朴素而科学的唯物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金木水火土在中医学中,“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不同的器官、功能和病理状态。中医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和治疗各种疾病。比如,金有清洁、肃降和收敛的特性,故代表肺。肺主气,司呼吸,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木有生长、升发和条达的特性,故代表肝。肝主疏泄,负责调畅气机和情志。水有滋润、下行和闭藏的特性,故对应肾。肾主水,负责人体的水分代谢和生殖功能。中草药火有温热、上升和炎上的特性,故代表心。心主血脉,负责血液循环和精神意识活动。土有生化、承载和受纳的特性,故对应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三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脾土是最为重要的。中医上常说,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说人一出生,就要靠脾胃之气活着,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之气足,什么病都能治。反之,脾胃之气衰败了,病就治不好;脾胃之气绝了,人就必死。因此,明代徐渭《南词叙录》说:“五脏为脾最虚。”如果你感觉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气短怕冷,不想吃饭、不想动弹,老中医闭着眼睛一把脉,用不着看你的舌苔,便会说“脾虚了”。中医把脉脾虚,影响的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人的“脾”虚了,怎么就跟人之内心不实在,亦即虚情假意拉扯上关系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和价值所在。五代时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这样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信者,准时也。“脾主信”,是说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要做到作息有序、三餐守时,同时还要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人若失信于脾,那么就会出问题,就会影响到身体各个系统的营养供应,健康就很难得到保障了。《说文解字系传》土者,吐也,地之吐万物者也。大地之土养育了万物,万物应该怎样回报大地母亲呢?于人来说,那就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中,信为基础。人生在世,无信不立,这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圣贤之道,也是安身之本。因此,一个人若是“虚脾”了,便是“无信”。人若“无信”,必定“虚情假意”。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人生于世》中就这样说:“真实常在,虚脾终败,过河休把桥梁坏。”又说:“金银盈溢,于身无益,争如长把人周济。落便宜,是得便宜,世人岂解天公意,毒害到头伤了自己。金,也笑你;银,也笑你。”(张文平)
1
查看完整版本: 形容一个人不实在虚情假意,山西平定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