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扁平苔藓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张镜人医案五
TUhjnbcbe - 2021/6/3 23:01:00

八、清痰热化瘀滞治愈偏头痛一例

孙某,女,20岁。

初诊∶年11月1日。

主诉及病史∶头痛10余载,据其母回忆,幼年即时呼头痛,无外伤史。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血管性头痛。虽多方治疗,头痛依然发作。

诊查∶禀赋不足,自幼罹头痛之患,影响读书学习。近2年来,头痛偏右,发作时颌厌及目眶部呈钝痛,有抽掣感,夜寐欠安,纳谷少馨。经行如期,但量少,色暗成块,而伴腹痛。脉濡细,舌苔薄腻,左边见瘀点。

辨证∶濡则为湿,细属血虚,舌边瘀点明示血瘀无疑。盖营血不充,木少滋荣,肝胆气郁化热,兼以脾失健运,湿盛生痰,痰热上扰,络脉瘀阻所致。

治法∶法当养而柔肝,化痰清热。

处方;炒当归9g炒川芎5g生白芍9g炒白术9g陈胆星5g泽泻12g制半夏5g生米仁15g白蒺藜9g炒*芩5g夜交藤30g钩藤9g(后下)

二诊∶11月15日。食纳略增,夜寐较安,是脾运稍健,化源渐充之象;惟偏头痛仍作。脉细,舌苔薄腻,左边瘀点未消。气机升降得调,立斋云"久头痛多主痰",天十则谓"久痛入络",拟清厥少二经痰瘀郁热,佐以平潜。

处方;丹参9g桃仁5g炒川芎5g茺蔚子9g炒滁菊9g陈胆星3g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钩藤9g(后下)生石决15g(先煎)炒白芍9g炒*芩9g白蒺藜9g

三诊;年1月3日。偏头痛已减,足跟及湍内筋胀集引疼楚。脉细,舌苔薄,左边瘀点。厥少二经郁热已得清泄,痰瘀渐化,然肝主筋,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而挛痛。前法酌加舒筋通络之品。

处方;丹参9g桃仁5g炒川芎5g茺蔚子9g炒白芍9g清炙草3g生白术9g陈胆星3g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生石决15g(先煎)钩藤9g(后下)白蒺藜9g炒牛膝9g炒桑枝12g陈木瓜9g

四诊∶3月8日。头痛旬日未作,夜寐得安。原看书仅两页即觉头胀目糊,现阅读1小时亦无不适。经行未见腹痛,量较前多,血块亦少。脉细,舌苔薄,边有瘀点。仍用原方巩固。

患者经中药治疗7个月,偏头痛痊愈,食纳增进,精神亦振,但舌边瘀点依然。随访3年,未见复发,且学习成绩优良。

《灵枢·经脉》曰∶"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是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本例患者偏右头痛,痛连目眶,部位固定,迁延日久,尚兼见经期腹痛、量少、色暗成块,舌边瘀点,显与肝胆二经痰瘀有关。昔贤谓;"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由挟痰涎风火,雍遏经络,气血雍滞",殆即指此等证候。然痰之所由生,在于牌弱湿盛;瘀之所由凝,在于木郁热灼。临床应补脾以杜痰湿,平肝以清瘀热。痰湿端则脾运益健,而生化获源;瘀热除则肝气,能疏,而冲任亦调,宜乎一举两得,头痛及行经腹疼,宿痰均瘳。

九、清热健脾化湿法治愈口疮一例

曹某,女,10岁。

初诊∶年9月9日。

主诉及病史∶年4月起,口腔粘膜及唇际出现紫红色萎缩斑多个,大小不一,医院口腔科拟诊为"扁平苔癣",久治未愈。

诊查∶口腔两侧粘膜及上下唇皮疹,半载不消,色呈紫红,无疼痛感,惟午后低热。形体瘦弱,胃纳少馨,大便溏泄。脉濡细,舌苔薄*腻,质偏红,边有齿印。

辨证∶夫口为脾窍,唇乃脾之外候,心脉又系于舌本,髫龄脾弱湿胜,湿郁化热,夹心火循经上灯,日久损及气阴而形成。

治法;拟予清火泄热,健脾化湿。

处方;水炙银胡9g知母9g地骨皮9g连翘9g银花藤30g野葡萄藤30g白花蛇舌草30g淡竹叶9g鹿含草15g生白术9g香扁豆9g生米仁30g干芦根30g香谷芽12g

二诊∶9月23日。低热已退,口腔粘膜及上下唇皮疹渐见好转,口渴欲饮,大便溏薄。脉

濡细,舌苔薄腻。气阴两虚,湿热不清。再宗前法出入。

处方;生白术9g川石斛9g南沙参9g香扁豆9g炒山药9g知母9g连翘9g银花藤30g野葡萄藤30g淡竹叶9g白花蛇舌草30g鹿含草15g生米仁30g香谷芽12g

服药2个月余,口腔粘膜苔癣样变消退,上下唇丘疹好转,局部留有皮损痕迹,低热亦净,胃纳较馨,便溏转实。经口腔科复香;痊愈。随访4年,未见复发。

扁平苔癣是一种丘疹鳞屑性疾病,好发于口腔粘膜及唇舌等部位。中医辨证应属"口疮"范畴,顽固难愈。童年之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脾运失健而生湿,心火易炽而蓄热,热邪湿蒸,酿成热*,熏灼心脾二经,遂致口唇疮疡为患。治宜从清火泄热、健脾化湿入手,标本兼顾。方中野葡萄藤、白花蛇专草甘凉清热∶白术、鹿含草苦平除湿。热清则*解,湿去则脾安,故获良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镜人医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