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元,从事基因工程、生物制药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生物制药是历史赋予中国制药行业引领世界潮流的机会,研发新药不再是“十年十亿美元”国际巨头的游戏。它不需要药物筛选用的百万级别化合物分子库、各种模型等那些国际药企巨头多年积累并占据绝对优势的资源。
大分子生物制药是要在充分理解疾病分子机理的前提下,用分子生物学提供的工具,大胆、合理设计药物。只要生物制药人才有无尽的创新思维和尝试即可,欧美日药企巨头和我们实际上在一个起跑线上。
尽管生物制药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但是制药行业的转型启动是缓慢、逐步发生的,到现在发展仍然极不平衡,绝大多数药企还在观望,处于初级阶段。
生物制药转型和发展相对较好的欧美药厂毕竟数量有限,现在用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治疗那些患者众多疾病的机会很多,这是时代给予开拓创新者的红利。等到这些简单问题解决了,二三十年后再转型就只剩下硬骨头要啃了。
虽然新机制的生物药对过去不治之症常常产生令人惊讶的治疗效果,但并不一定和药企、患者高额花费联系在一起。想想青霉素发现那个时代的创新,即便放在今天也花费不了几个,但已经没有那个机会了,简单的抗生素早已是日常用药,今天想筛选出有竞争力的新抗生素即使花费天价也不一定能做到。
生物制药时代来临,机会是公平的。但也要认识到并主动拥抱这个机会,时不我待,时不再来,不能再错过时代给予中国制药行业发展的机会了。
多年来,全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包括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毕业生等)都流向美国,而且美国也注意强调来源不同的研发人员对创新的正面影响,积极吸收背景不同的人加入创新的队伍。
相比之下,我国创新体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我只提出对目前体制的两个不理解之处,这是目前生物制药发展明显的体制痛点和面临的问题,希望大家讨论。
1、为什么生物制药各种职位招聘、参加创新大赛都要设置年龄条件?
不是在硬技术领域,像人工智能(数据挖掘)、DD打车、财务软件等需要数据收集加工这样单项技术的,创新需要年轻学者锁定目标勇往直前,年纪轻是优势。
但说到生物制药思路和技术,像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都是复杂知识的综合应用,更不用说原创的生物药作用机制和生产技术。要真正做原创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不跟风、不跟踪热点,原始创新引领生物制药的时代潮流,年龄大一些正是优势所在。
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只要是创新人才就应该支持发挥出聪明才智,产生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为全世界的患者服务。
鼓励创新就不要人为设置障碍,类似以年龄为招聘或参加大赛门槛,充分说明制订人事*策那些人不懂行业特点,太想当然。
2.为什么掌握资金和话语权的都对生物制药只懂个皮毛,所投项目只能跟风?
每次参加项目路演,那些坐在评委席上的投资人士都十分的年轻,对专业问题根本就不理解,从没有提出任何在科学技术上有价值的问题,但他们手中掌握着能够影响项目发展的价值(经费)。
即便是有各种头衔的专业人员,甚至是在传统药物研发方面有资格的专家,对生物制药也难得说有深刻理解,很难提什么有智慧的建议,更不用说那些学术历史不清不白的人。
见到每次大赛前演讲都是强调我国基础投资不足,对他们来说创新一定是多少年在基础研究和美国并驾齐驱之后才可,实际上这是对没有原创思维的自我辩解。不是多念几本书或者有什么学术头衔就是创新人才。原创主意只能是有或没有,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头衔,也很难想象有中间的状态。
表面看国内各种生物制药项目大赛邀请不断,热热闹闹,但这样的体制只能评出仿制跟踪的项目,有创新也会视而不见,被淘汰。
如果离开项目本身对患者疾病的医疗价值来谈经济价值就是邪路。本来跟风研究还知道一些,但是原创的项目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并能提前若干年看到生物制药的发展轨道,并据此做出有智慧的建议,这就太难为他们了。不稀奇每次只能是提问项目已经进展到那一步,临床几期了。
而完全创新的生物制药和传统的“靶点”为先不同,研发整体思路和路径不一样。看不出来制药行业的这个时代特征如何正确掌控生物制药投资方向?如何做的生物制药项目大赛评委?
而且如果原创项目做到临床,还找他们寻求投资一点资金?怪不得马云当初寻求投资找遍天下都是遇到冷眼。想想投资人当时也许问过马云类似的问题,但为什么那个软银集团孙正义就能果断的投资阿里巴巴?
很简单,投资人都是经过高考搏杀“出身名门”进入投资领域,只遵循投资规则和那些财务指标,不讲价值判断和患者的真正需求;或者只用过时旧知识衡量今天全新、原创的生物制药。孙正义如果也这样考虑世界上也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和马云!
这篇文章也不是要得罪投资人,他们也是具体执行规则,身不由己。需要改的是行业体制,要把原创和投资生产分开,投资人所代表的利益和创新需求要统一起来。
生物制药投资都投同样靶点的项目,一窝蜂去科创板上市,玩弄文字游戏都说是原创,稍微理智一点的人是不信的。PD-1/PD-L1这样的教训还不深刻吗?现在单抗、双特异性、甚至更多的特异性也是可以预见:其实都是仿制药情节严重的表现。和单抗药类似的情景又出现在CAR-T和基因治疗领域,估计最终结果好不到哪里!
不是说不能仿制、不能在仿制的基础上创新,而是强调主流、大型药企要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为过去无药可医的疾病和患者研发出创新生物药,为小企业树立转型榜样并培养人才,企业本身也能够更上一层楼。
欧美创新的主体是科学家主导的小微企业,国内事实上不和体制联系起来,创新的设想是断不会有资金支持的。
本身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就离美国有一段距离,如果再对创新加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完全的外行控制投资,结果是没有原创。投资人当然就会找出各种不能创新的理由,然后就是跟风投资、玩概念、炒题材,最多只是微创新,甚至伪创新。
希望我们生物制药行业能按照事情发展的规律,改进这些不合理的地方,让即懂药物研发又懂投资的人才加入到评委行列,有创新思想和有传统实践经验的人要结合起来,这样原创新药才能顺畅发展,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壮大我国的制药行业。
隆重推出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每天仅需0.8元畅享超过篇精选医药研究报告未来一年新增额外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