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扁平苔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娘子关醋业杯middot
TUhjnbcbe - 2021/6/9 1:10:00
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有人说,好地方在桃花源,可就连武陵人也“不复得路”无从寻焉;也有人说,好地方在苏杭,可江南不是阴雨连绵就是潮湿闷热,对我这北方人来说实在是受罪;还有人说,好地方在北上广,可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里,人们大多疲于奔命、内心孤独……哪里才是好地方呢?对我而言,好地方还是要首推麻巷。麻巷是个好地方,因为麻巷是我的故乡,那里有养育了我的沃土,那里能听到呼唤我的乳名的乡音,那里的一草一木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乡。


  麻巷村的布局独具风格,宛如一只彩翼翩翩的凤凰。一条街巷贯通村子南北,三百多户农家院落分布在街巷两边,错落有致,彼此守望,安然和谐,静谧清雅。村子四周是高高的山岭,山岭上层层梯田舒展伸长,环抱着村子,整个村子就好似一个温馨的摇篮,而村里的乡亲们就成了摇篮里幸福的娇娃。


  乡亲们祖祖辈辈在村里生息,村边的石阁守护着村子,守护着乡亲们。


  我小的时候,每次跟着母亲去自留地总要经过北阁。北阁在我眼里就是一座城门,也是一处关隘。年幼的我每次站在北阁上,总是会把自己想象成摇着羽扇操着古琴唱着空城计的诸葛亮。青石碹的石阁嵌在东西两段土堎中间,下面是拱形的阁洞,在地里干活或者走得累了,人们会在阁洞里乘个凉,歇歇脚;上面是石砌的水渠,里面安装着粗粗的铁水管,从大石门水库调来的水就通过这水管流往邻村谷头、泉头,供应着那里的村民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东阁也叫斜阁,因为它外形呈菱形,看上去斜度比较大。这座阁没有任何依托,傲然独立在村东口,好像一名守卫村庄的卫士,威武豪壮,英姿飒爽。年幼的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远处凝望着它,头脑中想象着聪慧勤劳的先辈们精心塑造它的情形。这是乡亲们精巧技艺的显现。穿过东阁,就到了邻村大石门。


  村南口的阁是最具魅力的,不仅连接着长长的石墙,而且两层连拱,巍峨挺拔,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见证。拱顶是长长的渡槽,大石门水库的另一条水道由此通到邻村立壁,灌溉着良田沃土,滋养着世代乡亲。这道阁俨然麻巷村的一把锁钥,又如一道屏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幼年时代,我和同学们曾经在这里为辛辛苦苦平田造地的长辈们表演过歌舞节目,送去欢声笑语;少年时代,我每天从这南阁进进出出,去邻村的学校走读。寒暑风雨中,我曾经告诫自己:“一定不能白白走了这辛苦路。”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南阁,走向外面的广阔天地,是每一个像我们这样偏远乡村孩子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含辛茹苦的长辈的殷切希望。然而,长大后在外面忙忙碌碌的我,又总是会牵念南阁墙角那株默默荣枯、静静生息的观音柳,是它陪伴着我走过了年少岁月,是它见证了我和我的同学们努力前行的步伐。它是一株神奇的宝树,护佑着故乡的安康。


  像风烛垂暮的老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阁和斜阁相继走完了自己的漫漫征程,在乡亲们的唏嘘叹息中变成了留在我们这代人以及长辈们记忆中的两道永恒的风景。唯有南阁至今依旧巍然耸立,坚守着守村护民的职责,成为进出麻巷必经的南大门。去年,经过了乡亲们的精心修整,南阁越发端庄秀丽,神采焕发。


  


  故乡四季皆美景。


  春风吹来的时候,桃杏斗艳,果梨争芳,繁花簇簇,馨香袅袅,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光里。大人们笑语欢颜,忙着播撒希望;孩子们欢跃在翠柳红花之间,戏敏捷的蝌蚪,吹清脆的柳笛,咀嚼甜爽的洋槐花,欣赏姹紫嫣红的小野花。村里到处涌动着生机,到处欢腾着希望。


  夏日的傍晚有故乡最迷人的景象。荷着锄牵着牛的老伯伯从圪台的青石路上走来,他那粗犷憨厚的山曲儿唱甜了他身后大娘和婶婶们的心房,那浅浅的笑意正荡漾在她们秀美的脸颊上,让人不能不想到那“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美好时光。绚烂的晚霞把这一切燃烧成一幅红红火火的图画挂在了西边的天空上,天上的仙子们也一定在向往着这人世间的浪漫与和祥。


  我家的院子成了花园。西番莲红的热情,紫的华贵;牡丹花粉嘟嘟的,像尚且年幼的姐妹们的脸庞;玉茭梅是从市里矿上淘换回来的,那水红色的花朵亭亭玉立,好似一盏盏擎着的高脚杯;杨桃梅长成了一棵小树,粉色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活力四射;毛绒绒的仙人球、仙人掌和仙人指也不甘落后,争相开花,橙*的、雪白的、大红的,交相辉映,惹人喜欢……姹紫嫣红中,我快乐地成长着。每天午觉醒来,父亲都熬好了喷香的小米粥等着我一起吃。就上一小碟酸辣香脆的白菜丝儿,那滋味,嘿,特爽!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故乡的美食让每一个家人的味蕾紧紧牵挂。且不说脆枣、苹果、香梨的甜美,单是那绿莹莹、脆生生的茴子白酸菜、红通通香喷喷的烤红薯、呛鼻爽口的芥菜丝丝就叫人垂涎三尺,迫不及待了!那*澄澄的小米粥、*米糕和玉茭面撒投射出太阳的光辉,散发着*土的温情,让家乡的孩子一辈子珍藏于心坎上,回味于唇齿间,舍不下,离不开,忘不了。


  寒冷的冬日里,厚实暖和的窑洞里盛满了纵揽天地,横贯古今的歌谣和传说。那悠然的旱烟中,袅袅升腾着的是家人们对亲情的眷恋,是乡亲们相知相扶相助的醇厚,是一家人相爱相守相惜的温馨。在爷爷奶奶们慈眉善目、从从容容的诉说中,儿孙们慢慢长大,家业开来继往。


  麻巷村除了岳、郭、姚、贾等几个异姓之外,绝大多数村民姓冯。据冯氏家谱记载,我们的老祖宗冯自刚于明代万历年间来到麻巷,耕读经商,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老祖宗育有五子,遂将全村分为五大股。村里建有冯氏宗祠,所有冯氏子孙在过世后都可以名列祠堂,在生前都可以进祠堂祭祀先人。冯氏宗祠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根脉。我们一起出资出力整修维护祠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与生活中都努力奋发,为冯氏兴旺村子繁荣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麻巷人淳朴善良,同情弱小,麻巷人从不排斥更不欺负异姓村民,全村人亲如一家。小时候常见有外地的叫花子来到村里,不管是河北流浪的,还是河南逃荒的,或者是山东卖艺的,麻巷人都心生怜悯,嘴里念叨着:“唉唉呀——看看可怜的年孩……”手上早就把自己家里现有的吃的塞给了人家。


  


  勤劳智慧的麻巷人既有在省市县乡各级各类机关、厂矿担任要职的公务人员,也有扎根本村谋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实干家;既有走南闯北勇于打拼的开拓者,也有潜心钻研成绩优异的高材生。革命战争年代,麻巷村走出了小毛爷爷那样勇敢南下、忠诚报国的革命前辈;改革开放初期,麻巷村涌现出了咕嘟儿叔那样敢闯敢干、勤劳致富的“万元户”;迈进新时代的今天,麻巷村人立足本村实际,积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形成了规模化、科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新格局。在辛勤的汗水中,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中,麻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麻巷是千千万万个发展中的中国偏远乡村的代表。今日之中国,处处山清水秀。麻巷风土人情令人欢喜,怎么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本文配图冯磊田)

作者简介

冯莉70后,平定人,平定县作家协会理事,用文字讴歌生活,用心灵感悟生命,出版个人诗歌集《山花飞梦》。

本期责编:李想 池瑞林

投稿邮箱:pdxzx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娘子关醋业杯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