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汤
伤寒论方
如今窗外春雨绵绵,一切都生机勃勃,作为3月份第一篇推,自然,芦根君也有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一首伤寒论代表方——“*连汤”
*连汤,诸多医家谓此为上热下寒之主方,何意?别着急,我们会慢慢道来~
先来分析下原文是如何描述的:
原文摘录:
《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虽然只有一条看似简单的条文,言简意赅,但其方证的背后蕴藏着很多辨证要点。
该条文是在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第条,而太阳病篇多以表证表邪或其传化为多,在上上篇推文中(甘露消*丹),我们也提到过表证的界定:病邪在人体躯壳外周所犯的诸证,如皮毛、腠理等。这个可看成是病位(病邪所停留的位置),治疗时需考虑将病邪往外解。
然而仔细一看该方(*连汤),发现“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病位有胸上部、腹部等,为一些较偏里的趋势。其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太阳病了,而转变为太阳病表邪逐渐向里传变,于上,出现不和而呕吐、胸烦闷(为热象)的症状,于下而腹痛(方中有甘草干姜汤的底子,所以,此处的太阴里寒的症状比较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胃中有邪气,不单单指胃脘,还应该与大肠有关(如大承气汤证“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中的胃指的便是大肠),所以大肠处当有寒(腹痛、泄泻等症状),这个是可以从条文上看出,也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上热下寒的具体描述。
所以仲师对*连汤提出的使用指征为:胸烦闷、呕吐、寒之腹痛、泄泻等。
引子:
来回忆一下,大家有没有上吐下泻,并伴有腹痛的经历呢?当然,*连汤中所说的腹痛相比于桂枝加芍药汤程度要减轻一些,其上中脘处似有块状物停积,不时作痛。后方(桂枝加芍药汤)中因倍芍药(味酸苦),且有“小大*”之称,可用于除血痹之腹痛,此时腹部有针刺样的感觉,即对应的症状可能有瘀血。而前方中对治“腹中痛”,上面也提到有“甘草干姜汤”的底子,对应的则为温化寒饮,即有寒有饮的症状。
或许我们来摘录两则医案对比理解会更深:
桂枝加芍药汤证:
张X,女,32岁。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愆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脉弦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
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10克。。
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
*连汤证
林某某,男,52岁,年4月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粘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为疏加味*连汤:
*连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参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柴胡10克。
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芦根君按语:这是芦根君特意将同是刘老的两则医案呈现给大家,希望能从减少不同医家思维上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会分析下为什么此种情况下会用到该方。
那我们不妨以药测方,先来研究*连汤的方药组成和用法。
*连(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桂枝、甘草(炙)、干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夜二服.
需要注意本方服法,有些许特殊,古法为一日五服,昼三夜二。为何如此?可能与呕吐不能进食,不可大量服用药液有关。所以,*连汤应该少量频服。
*连
*连汤以*连为名,其含义不言而喻,*连在方中占有重要地位。
*连味苦寒,在本经上有治热气,目痛的作用(因其寒性)、在别录上有“除水”功效(苦之燥湿作用)。
因其苦寒之特性,我们常将其与*芩一同归属于阳明要药,同治于有烦热兼湿热中阻的症状,如半夏泻心汤中也有用到。
在学习相应的阳明法则之时,有医家将*连称为火药中的水药,意以苦寒法去湿热,并常将*连与石膏相比较。
我们知道大**连这一类的药实为清热苦泻,过度使用易损津液,而石膏味辛甘微寒,别录上提到“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即有清热功效),本经谓之“口干舌焦不能息”(即还兼有补益津液的作用)。所以对于热盛但津液仍多之类的病人,*连可用,但需注意的是中病即止,切勿太多燥泻而伤津,若热盛津少的患者,不可用*连,而用石膏,用其清热生津的功效。
半夏
半夏味辛平微寒,
能够“下气”以治疗咳逆呕吐(本经)、
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别录)、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中药学3版》)
诸多医家均认为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逆下气,消痞的作用。故以药测证,咳逆呕吐是*连汤的一个重要指征。其实这里所说的呕逆,结合*连汤条文,与里有水饮兼夹热有莫大的关系。
姜枣草参
大半个理中丸,干姜(味辛温)、甘草(味甘平)、人参(味甘微寒)、大枣(味甘平),
理中者,理中焦也。主要是针对太阴中焦虚寒的病证。文章前面提到的甘草干姜汤,也为该方底子。仲师在伤寒论中对理中丸的理解为太阳伤寒“误下之后”转属于里虚寒,但临床上也常多见患者素体本虚而不是误治的现象。
ps:理中丸方后明言,需服至“腹中热”。证之临床,如用于急症、外感病,需在一定时间内频服、多服直至腹中热疗效始显。倘用于慢性病、内伤病,则需小剂缓图,不可追求“腹中热”。(高建忠老师)
桂枝
桂枝本为解肌,其性味为辛温,为太阳中风之要药(辛能散能行,而解肌,且为温可去寒),而在这方,因存在寒热病机,有医家认为桂枝起到了一个沟通寒热输布转换的作用,使邪得有出路,如钱来天《伤寒溯源集》:“用桂枝使阳气通行,兼解其未去之经邪也”,也有医家认为桂枝的通阳(如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下气(如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作用,都属桂枝的降冲作用(如医家鲍艳举)。
如鲍艳举医案:
一例女性卵巢癌患者,57岁,化疗期间出现了口腔溃疡,伴有口干、口苦,肠鸣,腹泻,6~8次/日,脉弦滑,舌红苔白,腹泻。曾经用*连素、易蒙停均效果欠佳。当时给患者开了甘草泻心汤,一剂腹泻就停止了,3剂患者口腔溃疡就消失了。后来笔者又遇到另外一个乳腺癌患者,38岁,化疗后出现口腔溃疡,舌头灼热感,胸闷,心慌,口干,大便不成形,2~3次/日,无肠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滑。当时考虑该患者也是一个上热下寒证,又有口腔溃疡,一下子就想到了甘草泻心汤,但患者服用5付后口腔溃疡仍未愈。后来反思,这个患者虽然是上热下寒证,但她不是甘草泻心汤证,因为她没有“下利日数十行”,该患者有口腔溃疡、口干、舌头灼热等上热症状,以及大便不成形等下寒症状,最主要的是该患者有明显的胸闷、气短等“气上冲”的症状,这个是典型的桂枝证,所以该患者的方证应该为“*连汤证”。果然,经服*连汤3剂,患者的口腔溃疡消失了。
所以若对于后面一种说法(此处的桂枝所具有的作用为降冲作用),所以虽然条文中没有明确的指出气上冲的症状,但我们可以“以药测证”,患者还应该有胸闷、气短、头晕等气上冲的表现。
拆解变方
来,我们再换一种理解*连汤的思路——将其拆解变方为:
半夏泻心汤去*芩加桂枝,*连加至三两;
桂枝人参汤去白术加*连、半夏、大枣;
小柴胡汤去*芩、柴胡加*连,生姜换干姜。(ps:虽然小柴胡汤的君药为柴胡、半夏、*芩,这一下子就去掉了两种,不算是小柴胡汤的加减,但芦根君本意是提示一种还可以用和法的思路分析该方,希望能抛砖引玉)
大塚敬节先生如是说:半夏泻心汤虽与*连汤相似,但有不同之点,即*连汤以腹痛为主证之一,或有腹部压痛。半夏泻心汤之证虽亦有腹痛及腹部压痛,但不如*连汤证痛时之经常性,且其程度轻微。在*连汤证舌苔明显,而本方证则多无舌苔。(《中医诊疗要览》)
可能有同学要问了,*连汤与其他寒热错杂的方剂如何鉴别呢?
治疗寒热错杂的另外三个方当属三泻心汤了,那芦根君再来对比一下三泻心汤、*连汤四者的不同。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二两;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炙甘草至四两为君;
*连汤:半夏泻心汤去*芩加桂枝三两,*连加至三两;
后三方均可以看为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半夏泻心汤所治为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以散水气,针对的是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治胃虚气结之痞。至于*连汤上面有谈到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为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
总结: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连汤中,是寒温药并用的,比较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发病规律,或素体本虚的人突然感染伤寒寒邪,而郁于体内有热在上,寒在下的征象。
又或如*煌老师所说的那样:*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即桂枝体质)。*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连病(即兼有*连舌或脉等症候)。希望大家能有收获。
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
期待您与*连汤之间故事的分享
前期回顾:
穴位
太冲
方
甘露消*丹
药
百合
方
橘皮竹茹汤
文字:芦根君
排版:芦根君
图片:net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芦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