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具有癌变风险,WHO将其列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目前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的具体病因及详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流行病学提示遗传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且出现过大量家族中有多人患口腔扁平苔藓的病例报道。
01了解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机制,基因多态性和肿瘤间关系愈发被重视
1、IL-22
IL-22是一种年发现的与IL-10相似的且可编码某种螺旋蛋白质的细胞因子。IL-22可由Th17、CD4+T、Th22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而来,近年来研究发现Th17细胞中IL-22的表达量更高。IL-22的分泌可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如IL-21能促进CD4+T细胞中IL-22的产生,TGF-β能抑制Th17细胞中IL-22的表达。
IL-22主要通过结合(激活或拮抗)受体从而发挥生物学作用。IL-22受体复合物主要由IL22R1和IL-10R2两条链形成,其中IL-22R1是其独有链,主要在人的皮肤、肝、肾、胰腺、肺中表达。IL-22R1是由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组成的,其中个氨基酸残基位于胞外区域并且存在3个N-连接糖基化区。
IL-22/IL-22R1聚合物可以激活酪氨酸激酶1和2,使STAT磷酸化后启动下游的传导信号,且能够激活p38丝裂原活化,已被证实参与了氧化应激反应和促炎信号级联放大效应。同时,IL-22/IL-22R1能诱导细胞和趋化因子、急性反应性蛋白等抗菌肽的产生,促进炎症介质如S-家族蛋白等的释放,参与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IL-22的基因位于人类的第12号染色体上,含有5个内含子和6个外显子,长度约为6kb。IL-22rs位点位于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能够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程度而影响蛋白的产生进而发挥促炎症特性。
IL-22基因rs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升高有关。有文献报道IL-2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相关。同时,随着学者们对IL-22基因多态性和肿瘤间关系的愈发重视,IL-22基因多态性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
2、IL-27
IL-27是一种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产生的归类于IL-12家族的细胞因子,是EBI3和p28通过二硫键组成的异质二聚体,可通过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而发挥截然相反的免疫调控功能。
IL-27受体由糖蛋白和IL-27受体α亚基(IL-27Rα)组成,IL-27Rα与IL-27结合后能够激活JAK/STAT通路以及MAPK通路。IL-27既可以是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又可以是其削弱者,呈现促炎性和抗炎性。
(1)IL-27的促炎作用:
IFN-γ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炎性调控因子,是Th1型细胞免疫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因子之一。IL-27不仅能对CD4+T细胞的增殖和IFN-γ的分泌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够在IL-12协同下对NK细胞分泌IFN-γ的行为发挥促进作用,诱导CD4+T细胞的分化行为。
通过STAT1介导,IL-27/IL-27Rα能激活T-bet这一Th1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中心转录因子,从而在启动Th1型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同时IL-27可作用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过程的主要启动细胞--DC:IL-27能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成熟和分化。
促进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83、CD80表达增强,从而提高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能上调MHCⅡ和共刺激分子,增强DC呈递抗原的功能,促进炎症反应。另外,IL-27还可通过STAT1通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诱导趋化因子来招募炎性细胞,增加炎性因子释放。
(2)IL-27的抗炎作用:
也有实验表明IL-27Rα缺陷可导致以IFN-γ过量分泌及T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的严重炎症反应,如在原虫感染小鼠中导致致命性肝损伤、伴刀豆蛋白A诱导下致肝炎和抗原诱导下致气道超敏反应。同样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升高的IL-27能抑制T细胞产生IL-17而减轻炎症反应。IL27能通过阻断Th17的分化抑制银屑病的发生。
IL-27还被证实能通过激活STAT1通路从而阻止Th17细胞分化,达到抑制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目的。IL-27既能发挥促炎作用又能发挥抗炎作用,推测这种功能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胞因子的微环境、不同信号通路的所占比、疾病的进展阶段。
如同p-STAT3/p-STAT1的比率影响不同细胞因子对Th17细胞的分化效果的差异,信号通路的所占比和细胞因子微环境的差异或许影响IL-27对DC和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最终呈现不同的促炎/抗炎表现。
02遗传背景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基因型差异可以导致表型的差异
遗传背景对非传统遗传疾病的影响可能不具有决定性,但可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这种观点能够帮助我们去解释不同个体和群体在疾病易感性、病程、疗效和转归方面的差异。目前我们对基因多态性对某些非遗传性疾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存在以下因素:
1、影响蛋白质的表达:位于外显子区的SNP可能导致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位于启动子区的SNP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量,位于内含子区的SNP可能影响基因转录时的剪接。
2、改变基因间的关系:如相邻基因位点出现单倍体型、连锁失衡现象等。
3、与环境的关系: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与环境相互共存、相互影响,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遗传学上不同地区的人种之间产生了许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也是对包括生物环境在内的环境的适应。因此,这种基因型差异导致的表型差异则可能产生高低不同的疾病易感性,这或许也是许多疾病存在地区流行性的原因之一。
4、未知的因素:可能存在我们尚不清楚的机制。实验研究了三个基因位点,其中e口腔扁平苔藓组、ne口腔扁平苔藓组和口腔扁平苔藓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IL-22R1rs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推测其对口腔扁平苔藓的致病意义可能是由于IL-22R1rs位点位于外显子上,通过改变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从而使IL-22R1发生变化,调节了IL-22R1的功能水平,进而影响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
结语:虽然目前我们对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的认识还很浅显,但随着深入研究的推进,人类对口腔扁平苔藓遗传背景的见解将更系统化和全面化,并最终可能会对某些防治策略做出重大调整,即根据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采取更加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口腔扁平苔藓基因方面的研究正在兴起,且未来可期。